首页-健康家园-健康家园

防“手足口病”,家长勿做5件事,别让“隐形利刃”伤孩子健康

发布时间:2025/11/7 9:36:01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4

当温暖的阳光洒满场,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正追逐嬉戏,殊不知,角落里潜伏着一位身披“肠道病毒”战袍的刺客——令人闻之色变的手足口病。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攻击目标,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看似温和的皮疹下,可能暗藏脑炎等致命危机大多数患儿能在两周内自愈,但仍有少数会陷入生命险境。作为守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,家长需了解正确的防治知识,避免以下五个常见误区,莫让错误护理成为病毒的帮凶,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。

(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,患者和隐性感染者(占比约30%-50%)均为传染源,主要通过粪-口、呼吸道及接触传播,5岁以下儿童尤其易感)

640.jpg

手足口病是什么

手足口病有三个典型症状:发烧,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疹,口腔疱疹(可能导致孩子因疼痛拒绝进食)。

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,1-2周可痊愈,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,其中EV71型病毒易引发脑干脑炎、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,CoxA6、CoxA10感染除典型皮疹外,可伴大疱、脱甲(病后2-4周)等特殊表现,甚至危及生命。

手足口病的典型皮疹特征,常见于手、足、口等部位


家长切勿做的5件事

1.乱用抗生素

抗生素是细菌的克星,却对病毒束手无策,盲目用药只会破坏孩子肠道的微生态平衡,让治疗之路更加崎岖,抗生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非必要不使用。

2.乱用抗病毒药

目前尚无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,不要随意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。

3.用偏方泡澡

用艾草水、金银花水等给孩子洗澡,艾草水、金银花水看似天然,却可能引发皮肤过敏,让红疹如野火般蔓延。

4.挑破疱疹

疱疹是病毒的堡垒,强行攻破可能导致继发感染,加速病毒传播的步伐。

5.硬扛不就医

虽然大部分手足口病可以自愈,但出现重症迹象时必须立即就医,拖延就医无异于与死神赛跑。

应对手足口病的五个常见误区,家长务必避免

警惕!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,请马上就医:精神差、嗜睡、肢体抖动,烦躁不安、头痛,频繁呕吐,面色苍白,惊厥,少尿或无尿,持续高热不退(腋温>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)。

一旦孩子出现精神萎靡、频繁呕吐等重症迹象,必须立即就医

科学护理才是制胜法宝:体温攀升时,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可靠的盟友;口腔疼痛时,温凉的粥与软糯的面条能带来温柔慰藉;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与进食,让高热惊厥无处遁形。


科学护理指南

1.发热护理

 体温超过38.5℃时,按说明书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

 注意:退热药使用间隔4-6小时

2.口腔护理

 选择温凉、软糯的食物(如粥、面条)

 适量摄入瘦肉、鱼肉、蛋等高蛋白食物

 多喝凉白开,既镇痛又清洁口腔

 饭后用温水漱口

3.皮疹护理

 穿宽松、柔软的衣物

 勤剪指甲,避免抓破皮疹

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

科学护理三部曲:正确退烧、温和饮食、皮疹护理


专业治疗建议

1.对症处理

 咽痛可使用开喉剑、干扰素喷雾、康复新液等局部药物

 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,每日2-3次

 适当补充维生素,多吃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

2.发热处理

 低热时多饮水,配合物理降温(退热贴、温水浴等)

 体温>38.5°C,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

 高热不退及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补充电解质,避免脱水

3.疱疹护理

 可以常规洗澡,保持皮肤干燥

 瘙痒明显可涂炉甘石(已破皮处避免使用)

 手足、臀部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外用涂抹

 疱疹破皮、瘙痒、红肿可使用百多邦或夫西地酸乳膏

 避免使用激素乳膏(如名称中含“**松”或“*耐德”的药膏)

皮疹用药指南:分清哪些该用,哪些不该用

隔离时间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,或发病后14天。

患病期间需居家隔离,避免传染他人

温馨提示:在这场健康保卫战中,知识就是最好的盾牌。避开五大误区,掌握科学护理,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,让欢声笑语永远回荡在童年的天空。

预防接种提示:目前已有针对EV71型病毒的疫苗,建议6个月至5岁儿童接种,尤其1-3岁婴幼儿为重点人群。疫苗需接种2剂,间隔1个月,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