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这一医学术语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每年全球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例数超过1000万例。
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(DVT)和肺栓塞(PE)的统称,它是骨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,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。如发生深静脉血栓,则血栓可能会脱落导致肺栓塞而猝死。
不久前,我院骨科收治了一名57岁的患者,他因下肢骨折长期卧床。入院第三天晚上,他突然感到胸闷、气喘、胸前区疼痛,情绪异常紧张。紧急CT检查后发现患者为肺动脉栓塞,医护人员立即对他采取了绝对卧床、制动的措施,并禁止按摩和热敷患肢。
随后,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,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加速血栓溶解。幸运的是,经过治疗,血栓被成功清除,患者康复出院。
然而,公众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仍然不足,缺乏必要的警惕。传统观念认为骨折术后需要静养,却忽视了潜在的危险。除了骨折患者,生活中长时间久坐、长途旅行等日常活动也可能暗藏危机。
那么,深静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?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深静脉血栓?我们又该如何预防?
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激活,导致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中由液体状态转变为血栓。血栓形成的三大高危因素包括:血流瘀滞、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。
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、疼痛、皮温升高,或者呼吸困难、胸闷、活动后心慌等。
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、骨科术后患者、长期卧床的孕妇、妊娠期妇女(由于妊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)、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人群等。
基本预防措施:
1.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20-30厘米,避免膝下横垫枕头,可竖垫,注意保暖。
2.进行足背屈伸运动:缓慢而有力地向上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,保持5-10秒;然后让脚尖向下踩至最大限度,同样保持5-10秒。这两个动作反复进行,每次5-10分钟。
3.多饮水,每天2000-3000毫升,以稀释血液,使其更流畅。
4.戒烟戒酒,烟酒不仅伤肝伤肺,还会损伤血管壁,促进血栓形成。
5.均衡饮食,控制血脂血糖,避免高脂高糖饮食。
6.鼓励患者主动活动,尽早下床,即使在手术或创伤后,只要病情允许,也要尽可能地“动”起来。
物理预防措施:
1.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。
2.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。
药物预防:
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、普通肝素、维生素K拮抗剂等药物。若出现刷牙出血、身体皮肤出现出血点、淤青部位扩大等情况,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在治疗期间,应规律用药、遵医嘱用药。
尽管血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,但它是可防可治的。早期发现、及时治疗,可以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。为了远离深静脉血栓,要多吃新鲜蔬菜,少吃油腻食物;戒烟戒酒,多喝水、多走动,一起动起来,别让生命被血栓“栓”住。